OEM加工出口中的商标侵权风险预警

阅读:349 2025-11-17 15:01:02

OEM加工出口中的商标侵权风险预警由标庄商标提供: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深入,OEM(Original Equipment Manufacturing,原始设备制造)加工出口已成为国际贸易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在这一模式下,委托方提供品牌标识和技术规格,制造方按照要求生产产品并贴附指定商标出口至特定市场。然而,这种看似明确的分工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商标侵权风险。近年来,因商标问题引发的国际贸易纠纷呈上升趋势,不少国内加工企业因对商标法律认知不足而陷入侵权纠纷,不仅面临巨额赔偿,更可能导致商誉受损、市场准入受限等严重后果。

在OEM加工出口业务中,商标侵权风险主要来源于几个关键环节。首先是委托方资质审查环节。许多加工企业往往仅凭委托方提供的商标注册证复印件即开展生产,却忽视了核实该商标在目标市场国的法律状态。实践中曾出现过委托方在出口国商标已被撤销或存在权利冲突的情况,导致加工企业生产的产品在进口国被认定为侵权商品。其次是商标标识使用环节。部分加工企业对委托方提供的商标图样未进行严格审核,可能因商标与出口国在先权利构成近似而引发侵权纠纷。更复杂的是,同一商标在不同法域可能由不同主体享有权利,这就产生了商标权利地域性冲突问题。

从法律视角分析,OEM加工中的商标侵权认定存在特殊性。根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协定)确立的基本原则,商标保护具有严格的地域性特征。这意味着在某国注册的商标仅在该国境内受法律保护。我国《商标法》第五十七条明确规定,未经商标注册人许可,在同一种商品上使用与其注册商标相同的商标,或在类似商品上使用相同或近似商标容易导致混淆的,均属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在司法实践中,对于纯粹意义上的OEM贴牌加工行为是否构成侵权,不同法院曾存在分歧。部分判决认为,由于贴牌产品全部出口,不在国内市场销售,不会造成相关公众混淆,故不构成侵权;而更多最新判例则倾向于认为,只要在国内环节完成了商标标识的贴附行为,即构成商标法意义上的"使用",若未经权利人许可,就可能构成侵权。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定牌加工情形下的商标权冲突问题。当委托方在出口国拥有合法商标权,但该商标在加工企业所在地已被他人注册时,加工程序本身就可能导致侵权风险。最高人民法院在相关典型案例中明确指出,加工企业虽不承担赔偿责任,但仍需立即停止侵权行为。这种司法态度表明,加工企业不能因"不知情"而完全免除法律责任。

另一个容易被忽视的风险点是商标囤积和恶意抢注问题。部分不法委托方可能在目标市场国恶意抢注他人知名商标,然后委托国内企业加工生产。这种情况下,加工企业若未尽到合理审查义务,就可能成为商标侵权链条中的重要一环。根据我国《商标法》第六十四条规定,销售不知道是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商品,能证明该商品是自己合法取得并说明提供者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但该免责条款对加工企业的保护有限,因为加工行为本身被视为生产环节而非销售环节。

在风险防范体系建设方面,加工企业需要建立全方位的商标侵权预警机制。首要环节是建立客户资质审查制度。在接受OEM订单前,必须核实委托方提供的商标在出口国和中国的注册情况,要求委托方出具完整的商标权利证明文件,并通过专业机构核查其真实性。同时,要审查商标注册类别是否与加工产品类别一致,注册有效期是否覆盖订单执行期间。建议加工企业建立委托方商标档案库,对合作客户的商标状态进行动态跟踪。

其次是合同风险防范。加工合同中的知识产权担保条款至关重要,应明确约定委托方保证其提供的商标不侵犯任何第三方权利,并承诺承担因此产生的所有法律责任和损失。还需设置完善的违约责任条款,包括赔偿范围、律师费承担等具体内容。实践中,部分加工企业通过在合同中约定保证金条款,要求委托方提供一定金额的担保金,以应对可能发生的侵权纠纷,这种做法值得借鉴。

对于加工企业而言,建立内部商标风险审查机制尤为必要。建议设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岗位,负责对每批订单涉及的商标进行检索和评估。在遇到以下情况时应特别警惕:委托方要求使用与知名品牌近似的商标;委托方提供的商标在多个国家注册信息不一致;委托方拒绝提供完整的商标权利证明等。当发现风险信号时,应及时暂停生产,待风险排除后再继续履约。

从实际操作层面,加工企业还可以采取以下具体防范措施:在产品出厂前增加商标审查环节,确保使用的商标标识与授权文件完全一致;保留完整的生产记录和文件资料,包括委托方提供的商标授权书、商标注册证、海关报关单等,这些资料在发生纠纷时将成为重要证据;考虑投保知识产权侵权责任险,转嫁部分风险损失。

在国际贸易环境日趋复杂的背景下,加工企业还需要关注特殊地区的商标保护制度。例如欧盟地区实行单一商标体系,在任一成员国发生的侵权行为可能导致全欧盟范围内的责任承担。而美国则实行使用取得商标权的制度,与我国的注册取得制度存在显著差异。了解这些特殊制度对防范跨境商标风险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跨境电商平台上的商标侵权问题也给OEM加工企业带来新的挑战。部分委托方可能通过跨境电商渠道销售侵权产品,加工企业虽不直接参与销售,但仍可能因生产环节而被卷入纠纷。因此,加工企业需要关注产品最终流向,在合同中明确限制委托方的销售渠道和区域。

从长远发展角度看,加工企业应当逐步实现从被动防范到主动管理的转变。一方面可以通过申请注册自有商标,培育自主品牌,降低对OEM业务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可以建立行业知识产权联盟,共享商标预警信息,共同应对跨国知识产权纠纷。政府部门和行业协会也应加强指导,建立OEM加工商标风险预警平台,为企业提供专业的法律支持和信息服务。

OEM加工出口中的商标侵权风险防控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加工企业、委托方、政府部门及专业机构的协同努力。加工企业必须增强商标法律意识,完善内部风控体系,在承接订单时保持必要的审慎态度。只有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商标风险预警机制,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行稳致远,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在全球化背景下,商标已不仅是商品的标识,更是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重要资产和法律风险点,对此必须有清醒认识和充分准备。

OEM加工出口中的商标侵权风险预警来源于标庄商标转让平台,标庄商标:https://www.biaozhuang.com

相关文章
{{ v.title }}
{{ v.description||(cleanHtml(v.content)).substr(0,100)+'···' }}
你可能感兴趣
商标阅读 更多>
推荐精品商标

{{ v.name }}

{{ v.cls }}类

立即购买 联系客服